好记者讲好故事丨到广袤的乡村田间去
好记者讲好故事丨到广袤的乡村田间去
好记者讲好故事丨到广袤的乡村田间去
距离滑县县城50多公里处的大寨乡,有个偏僻又穷困的小村。村里有个姑娘叫(jiào)王晓楠,网名麦小登(màixiǎodēng),因为拍摄乡村生活题材的短视频在网上走红,被称为“河南李子柒”,网友们亲切地叫她“全网(quánwǎng)最美瓜(guā)二代”。
今天我要讲(jiǎng)的,就是“网红”麦小登的故事。
2020年我到她(tā)家采访,那是我第一次见她本人,姑娘个头不高,人特别瘦,穿款式简单的T恤衫和(hé)帆布鞋,说话轻声细语,整个人素淡得就像一杯清茶(qīngchá)。
她(tā)告诉我,因家乡滑县是中国小麦第一县,家家户户期盼五谷丰登。于是(yúshì)她化名“麦小登”。
晓楠母亲(mǔqīn)在她2个月大(dà)时离开了家。父亲王云坡,几乎不(bù)识字,一个(yígè)人守着9亩地把女儿拉扯大。几年前,王云坡积劳成疾,摘除了一个肾。2013年,家里被识别为贫困户。穷的时候,学费、生活费都拿不出来,靠叔叔、姑姑资助才完成学业。
毕业后,晓楠在郑州打拼谋生。做过外卖、当过家教、摆过地摊,直到2019年底,61岁的(de)王云坡被检查出另一个(yígè)肾也出了毛病,需要长期吃药(chīyào)控制。为方便照顾单身的父亲,晓楠毅然回家。
她告诉我说,“那年回家收麦,看到我爸佝偻着腰(yāo)做(zuò)农活,觉得他真的老了,需要我陪伴……”就这样,24岁的王晓楠回乡创业,变成了专注拍“三农”题材(tícái)的“麦小登”。
她用视频记录着父女俩“有爱(ài)”的生活:田间地头、老旧小院,赶集会、做农活(nónghuó)、煮牛肉、蒸馒头……其乐融融,乐此不疲。
可是视频(shìpín)创作,对一个女孩子来说,谈何容易(tánhéróngyì)。没有团队,一个人策划、拍摄、剪辑、制作,只有三脚架和手机,而一段几分钟的视频,通常需要几百个素材,光拍摄就(jiù)得一天时间。
有一次,她和父亲去(qù)摘榆钱,树高达十几米,不好掌握拍摄角度,光拍一个爬树的镜头,她爬了(le)十几次。
还有一次,夜里(yèlǐ)9点多(diǎnduō),父亲身体(shēntǐ)症状(zhèngzhuàng)突然加重,必须马上住院,她独自一人开车带父亲去郑州看病,那是她第一次开夜路,谁知当晚河南普降(pǔjiàng)大雪,她硬着头皮一路疾驰,把手机用(yòng)支架支起来拍摄,一边开车她还一边安慰父亲,没事,我开车稳,你躺那睡会儿吧。200多公里,她开了整整四个半小时,到医院后发现腿都是软的,后背全湿了……
通过努力创业和当地政府帮扶,这个小家如今彻底摆脱(bǎituō)了贫困。去年(qùnián)6月,滑县牛屯镇大蒜(dàsuàn)滞销,麦小登得知消息后,就开始筹划以抖音直播(zhíbō)的形式帮助蒜农卖蒜。挑拣大蒜、打包运输…直播当天,麦小登用半个小时就卖出了5000单大蒜,前前后后忙到凌晨两三点。但(dàn)她说,以前都是别人帮助自己,今天能帮到别人,再累(zàilèi)也高兴。她还想要多参加助农扶贫活动,宣传滑县、河南的农特产品,帮助老乡增收致富,为乡村振兴添一把柴(chái)。
临别时,我问她,你还(hái)年轻,毕业后就回到农村,甘心吗?她很坚定(jiāndìng)地说,只要足够努力,在哪儿都能闯出一片天地!
采访完回去,我连夜写好文字报道,第二天马不停蹄编好视频。经(jīng)我报道后,大家对她的了解更深一步,粉丝(fěnsī)从180万涨到500万。
“麦小登”们的奋斗(fèndòu)故事,正在河南广大乡村不断上演。
驻站6年,我采写农业农村题材新闻报道200多篇,见到过千千万万个“麦小登”,他们不(bù)一定(yídìng)是网红,但都(dōu)有(yǒu)一颗扎根基层、振兴乡村的心;他们不一定都是“95后”“00后”,但一定都是“努力后”“奋斗后”。
一批批青年能人带着理念(lǐniàn)、视角(shìjiǎo)、资金、技术回到家乡,为村镇注入新的(de)生机;还有干劲十足的乡村带头人,多方奔走的驻村第一书记,他们用行动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我想,这就是当下中国(zhōngguó),众人协力,共赴小康。
2020年2月(yuè)28日,随着嵩县、卢氏县、淅川县等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,河南再(zài)无贫困县。今年2月25日,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,中国庄严宣告: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(le)全面胜利。山乡巨变(jùbiàn)、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,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。
千里中原(zhōngyuán)沃野,我更(gèng)有幸见证了历史(lìshǐ)巨变:农业强起来了,农村美起来了,农民富起来了!以后的日子,我愿意继续扎根乡村田间,用笔和镜头讲好乡村振兴的“河南故事”。


距离滑县县城50多公里处的大寨乡,有个偏僻又穷困的小村。村里有个姑娘叫(jiào)王晓楠,网名麦小登(màixiǎodēng),因为拍摄乡村生活题材的短视频在网上走红,被称为“河南李子柒”,网友们亲切地叫她“全网(quánwǎng)最美瓜(guā)二代”。

今天我要讲(jiǎng)的,就是“网红”麦小登的故事。
2020年我到她(tā)家采访,那是我第一次见她本人,姑娘个头不高,人特别瘦,穿款式简单的T恤衫和(hé)帆布鞋,说话轻声细语,整个人素淡得就像一杯清茶(qīngchá)。
她(tā)告诉我,因家乡滑县是中国小麦第一县,家家户户期盼五谷丰登。于是(yúshì)她化名“麦小登”。
晓楠母亲(mǔqīn)在她2个月大(dà)时离开了家。父亲王云坡,几乎不(bù)识字,一个(yígè)人守着9亩地把女儿拉扯大。几年前,王云坡积劳成疾,摘除了一个肾。2013年,家里被识别为贫困户。穷的时候,学费、生活费都拿不出来,靠叔叔、姑姑资助才完成学业。
毕业后,晓楠在郑州打拼谋生。做过外卖、当过家教、摆过地摊,直到2019年底,61岁的(de)王云坡被检查出另一个(yígè)肾也出了毛病,需要长期吃药(chīyào)控制。为方便照顾单身的父亲,晓楠毅然回家。
她告诉我说,“那年回家收麦,看到我爸佝偻着腰(yāo)做(zuò)农活,觉得他真的老了,需要我陪伴……”就这样,24岁的王晓楠回乡创业,变成了专注拍“三农”题材(tícái)的“麦小登”。
她用视频记录着父女俩“有爱(ài)”的生活:田间地头、老旧小院,赶集会、做农活(nónghuó)、煮牛肉、蒸馒头……其乐融融,乐此不疲。
可是视频(shìpín)创作,对一个女孩子来说,谈何容易(tánhéróngyì)。没有团队,一个人策划、拍摄、剪辑、制作,只有三脚架和手机,而一段几分钟的视频,通常需要几百个素材,光拍摄就(jiù)得一天时间。
有一次,她和父亲去(qù)摘榆钱,树高达十几米,不好掌握拍摄角度,光拍一个爬树的镜头,她爬了(le)十几次。
还有一次,夜里(yèlǐ)9点多(diǎnduō),父亲身体(shēntǐ)症状(zhèngzhuàng)突然加重,必须马上住院,她独自一人开车带父亲去郑州看病,那是她第一次开夜路,谁知当晚河南普降(pǔjiàng)大雪,她硬着头皮一路疾驰,把手机用(yòng)支架支起来拍摄,一边开车她还一边安慰父亲,没事,我开车稳,你躺那睡会儿吧。200多公里,她开了整整四个半小时,到医院后发现腿都是软的,后背全湿了……
通过努力创业和当地政府帮扶,这个小家如今彻底摆脱(bǎituō)了贫困。去年(qùnián)6月,滑县牛屯镇大蒜(dàsuàn)滞销,麦小登得知消息后,就开始筹划以抖音直播(zhíbō)的形式帮助蒜农卖蒜。挑拣大蒜、打包运输…直播当天,麦小登用半个小时就卖出了5000单大蒜,前前后后忙到凌晨两三点。但(dàn)她说,以前都是别人帮助自己,今天能帮到别人,再累(zàilèi)也高兴。她还想要多参加助农扶贫活动,宣传滑县、河南的农特产品,帮助老乡增收致富,为乡村振兴添一把柴(chái)。
临别时,我问她,你还(hái)年轻,毕业后就回到农村,甘心吗?她很坚定(jiāndìng)地说,只要足够努力,在哪儿都能闯出一片天地!

采访完回去,我连夜写好文字报道,第二天马不停蹄编好视频。经(jīng)我报道后,大家对她的了解更深一步,粉丝(fěnsī)从180万涨到500万。
“麦小登”们的奋斗(fèndòu)故事,正在河南广大乡村不断上演。
驻站6年,我采写农业农村题材新闻报道200多篇,见到过千千万万个“麦小登”,他们不(bù)一定(yídìng)是网红,但都(dōu)有(yǒu)一颗扎根基层、振兴乡村的心;他们不一定都是“95后”“00后”,但一定都是“努力后”“奋斗后”。
一批批青年能人带着理念(lǐniàn)、视角(shìjiǎo)、资金、技术回到家乡,为村镇注入新的(de)生机;还有干劲十足的乡村带头人,多方奔走的驻村第一书记,他们用行动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我想,这就是当下中国(zhōngguó),众人协力,共赴小康。

2020年2月(yuè)28日,随着嵩县、卢氏县、淅川县等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,河南再(zài)无贫困县。今年2月25日,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,中国庄严宣告: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(le)全面胜利。山乡巨变(jùbiàn)、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,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。
千里中原(zhōngyuán)沃野,我更(gèng)有幸见证了历史(lìshǐ)巨变:农业强起来了,农村美起来了,农民富起来了!以后的日子,我愿意继续扎根乡村田间,用笔和镜头讲好乡村振兴的“河南故事”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